與改革開放同成長 與美麗工投共奮進
□ 陳 鵬
我生于80年代初期,出生在農(nóng)村,成長在農(nóng)村。
兒時,對于年的記憶總是美好的,現(xiàn)在想來,那回不去的記憶也帶著多許無奈。我們這一代的成長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巨大變遷,年的記憶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發(fā)生著變化。
小時候的“年”就是吃好的,穿新衣。我記得那時候,從臘八就年味漸濃,俗話說“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事辦”,也的確,對于以面食為主的皖北農(nóng)村,一年到頭吃頓大米飯也就臘八這天了。而我們多數(shù)家庭的大米不是買來的,是換來的,在那個經(jīng)濟不發(fā)達的年代,除了大米,水果、瓜子等零食也大多通過這種方式來交易。進入臘月,街頭的吆喝聲就多了“換大米”。我們一般都是用家里的小麥來換大米,而且是“不等價”交換,一般一斤多麥子換一斤大米,所以都比較珍惜,伴隨著這頓米飯的還有肉,吃了這好的,也算是為年前的忙碌犒勞。
再往后的日子里,就能聽到豬慘烈的叫聲,殺年豬是農(nóng)村的一件大事,街坊鄰居都會來幫忙,家里也就開始準備豬肉這個年貨重頭戲了。這個時候放學(xué)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家梁上有沒有掛上剛稱的豬肉,如果還沒稱,多少有點失落,雖然我知道遲早要買的。隨著年的臨近,年貨的準備也越來越緊張。為了節(jié)省開支,我記得爺爺總是只買一兩掛碗口大的鞭炮,那時的鞭炮個頭大,威力猛,別小看這些鞭炮,它們可是要用到正月十五的,蒸饅頭時揪下兩個放一下,下餃子時揪下兩個放一下,只有除夕和大年初一才各放半掛。為了這些鞭炮,曾因偷放了幾個挨來了批,也曾因在烤火堆里放炮炸傷了手……
過了年,走親戚幾乎是每個孩子的趣事,不光光是為了掙幾塊錢的壓歲錢,我那時剛學(xué)會騎自行車,難得自己練練手,因為我們家人多,自行車不夠用,過年用車緊張還得滿村子借,好的自行車一般人家不舍得借,多數(shù)借來的自行車都要花上一番功夫修整才能騎。為了能兜兜風,這些麻煩也都拋在瀟灑騎車之后了。
雖然過來這么多年,這些記憶仍然難忘,還記得……
1995年,我到縣城上高中,那個年,看上了彩色的春節(jié)聯(lián)歡晚會。1999年,乘著科教興國的春風,我的母親干了20多年的代課教師轉(zhuǎn)正了,那個年,全家過的格外開心。2004年,國家全面免除了農(nóng)業(yè)稅,使排隊“交公糧”成為了歷史,那個年,村里組織了聯(lián)歡晚會。
大學(xué)畢業(yè)后,我離開了家,到連云港工作,有了自己的家庭。感覺“年”少了許多“繁瑣”,多了新的方式、新的內(nèi)涵。過年,再也不用提前買肉,距離在指尖上不再遙遠。這一切,都緣于“春天的故事”,希望這個故事一直延續(xù)下去。
“人民的向往,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”,改革開放就是佐證,我們就是見證者,年的記憶就是見證者。我們的今天也將成為記憶,為了新的坐標,改革開放四十只有進行時……